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专家学者与民族摄影师共话国际视野中的贵州民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仡佬族修建木房子的场景。 杨政 摄 此次交流会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驻黔媒体,以及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等贵州省内媒体

仡佬族修建木房子的场景。 杨政 摄

  此次交流会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驻黔媒体,以及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等贵州省内媒体和新浪等商业网站支持。(完)

  交流会现场,“90后”苗族摄影师龙胜海分享了他用镜头记录家乡剑河县展留村变化和即将消失的记忆,比如老学校、老房子、斗牛场面等影像;仡佬族摄影师杨政分享仡佬族修建木房子的摄影场景,一组组照片见证一个栋木房拔地而起的修建过程,表达家的营造,共居、共享、共生。

  “70后”布依族摄影师何杰则分享了连续拍摄7年的一组照片《南盘江·生生不息》。从2015年开始至今,何杰曾先后百余次往返于南盘江流域码头,深入集市乡场进行拍摄,南盘江沿岸少数民族质朴单纯的生活场景及习俗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内心,让他意识到这些最本真的生活素材才是最需要最应该去拍摄和记录的,扎根深入这边土地、找准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脉搏。

  从事纪实摄影的“60后”侗族摄影师、黔东南日报记者姚宁,站在民族文化和世界融合的角度,分享拍摄的侗族大歌演唱场景、外国友人学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等摄影作品,以此解密民族文化特色。

  “影像民族志更多是写真和纪实,但摄影师可以在写真与写意之前做一个平衡。”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何嵩昱说,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多注意写意的部分,摄影表达会更加丰富。

  影像,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史书写的另一支笔。面对这一幅幅生动的、承载着记忆的作品,它们与一般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具有视觉审美的同时,具备了深刻性和本真性的陈述与书写。由于摄影师的在地性,这些作品不是从他者眼光出发的短暂猎奇,而是遵从文化本真性原则,根植于生活和本民族文化土壤中,对拍摄的内容进行长时期、整体性和沉浸式观察、体验和记录。

  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王曙才希望,摄影师要用国际视野拍摄好这次专题,同时建议贵州影像民族志需要文字陈述,图文并茂、图文相衬,让外面的世界读懂贵州、看懂贵州;影像图片光影处理需要适景把握,既不全是彩色也不全是黑白;民族志影像需要主线串连,记录有本民族特别标志、本民族特别记忆、本民族特别符号等,有民族美食、村寨民居及民族风俗等,更少不了本民族重大节庆,图片厚重、丰富,主题鲜明而不散,影像系列而不散。此外,民族志影像的文字和图片,需要民族专家、学者的参与,更有历史和文献价值。

  在贵州旅游协会副会长、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原院长张晓松看来,此次交流会是一次“返回自我影像的历程”,因为4位不同民族的摄影师作为自有文化的持有者,用自己的眼光、情怀去拍摄影像作品,不仅真实、有深厚的情感,且去掉了浮华,完整全方面的记录民族影像,“以贵州本土摄影家记录本民族的生活社区,最重要是回到本根和本源。”

图为“贵州影像民族志——陈述与艺术”交流会现场。 唐哲 摄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唐亚平说,4位摄影师的作品是记录影像民族志的一种方式,希望他们继续深入本民族的拍摄,传承本民族的价值。

  “影像的基本功能是记录,从发展眼光来看,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未来的原生态,而影像正是人类记忆实现物质化的一个最好、最便捷的工具,影像民族志用影像工具实现记忆留存,是对文化、对历史的贡献。”张一凡表示,期待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建设成为一个贵州民族影像的记录、研究和传播平台,通过系列行动,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影像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提高贵州国际对话水平,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图为“贵州影像民族志——陈述与艺术”交流会现场。 唐哲 摄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坦言,用影像收集和记录即将消亡的东西很有意思,拍摄的老照片更具有纪实的意义,可以记录时代的味道和气息以及真实信息和美学的表达。

  记者了解到,此次交流会上的4位少数民族摄影师应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办公室的邀请,重返家乡,拍摄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场景,记录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征,还将通过视频方式记录这一过程,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记录片还将作为下一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的一个重要展出部分,同时为贵州民族影像志建设提供丰富的史料和贡献。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zonghexinwen/2022/0725/1115.html



上一篇:俄罗斯书店火遍全球!拍出神级宣传照,网友:
下一篇:美育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开启 艺术活动传承民族精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