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大苗山“口红哥”让民族纹饰潮起来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韦旭阳热情满满,组织村里的“绣娘”生产了一批民族布品和服饰,这些产品尽管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但由于实用性不强,使用面窄,顾客看得多,买得少。2019年年初,产品滞销。

  韦旭阳热情满满,组织村里的“绣娘”生产了一批民族布品和服饰,这些产品尽管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但由于实用性不强,使用面窄,顾客看得多,买得少。2019年年初,产品滞销。

  与此同时,韦旭阳的高中同学曾庆学在广州创业也碰了钉子。曾庆学家在滚贝乡同心村,由于家庭贫困,曾庆学藏起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广州的一家化妆品企业打工,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2012年初夏,曾庆学拿出全家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在广州开了家代工生产口红的小厂,由于订单不稳定,利润微薄。

  仅两年时间,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韦旭阳和曾庆学,就联手打造了一款产值逾千万元的苗族特色口红产品。“外包装主要有锦鸡、蝴蝶和石榴花三种图案,在我们苗族文化中分别代表吉祥平安、感恩家庭和多子多福。这样的寓意,吸引了很多少数民族消费者的关注。”韦旭阳介绍说。

  韦旭阳是融水县拱洞乡高武村人,大学学的是美术设计,致力于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毕业后热心于少数民族原生态图案的收集和研究。“少数民族的纹饰图案真的很美。”韦旭阳说,他曾见过一位80多岁的苗族老奶奶不用打草稿就能直接绣出精美的图案,这让他深深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

  新产品效益上来了,厂房扩大了三倍,有30多位同村的小伙伴来厂里工作。2021年9月,他们的设计在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得了金奖。

  2019年夏,同时处于创业低谷期的韦旭阳和曾庆学惺惺相惜,决定发挥各自的长处,联手创建口红品牌“THREEKISS三支唇”。口红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他们的口红知名度低,没有特色,难以引起消费者的青睐。面对困局,两个年轻人积极进行市场调查,尝试不同的营销办法。他们发现许多来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者对“民族风”的产品情有独钟,于是决定把民族图案用在产品包装上。2020年春,第一批印着苗族图案外包装的“苗魅日记”诞生了。“山区农村出来的年轻创业者淳朴守信,产品质量有保证,包装有民族特色,成功激发了来自民族地区消费者的乡愁思绪。”广州一位姓张的经销商每月都进十多万元的“苗魅日记”产品。据了解,其他的经销商也是看中这些有利因素而代理该产品的,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通讯员 梁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韦旭阳建立了一个有几千份素材的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库,并于当年注册开办广西苗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为客户设计并纯手工生产原布、服装、墙布、图标等文化产品。2018年,韦旭阳设计的苗锦和服饰,还随文化交流团队到过英国伦敦等进行展示,获得外界好评。

  让本民族的纹饰图案、传统艺术和消费潮流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是很多带有民族文化情结的创业者的梦想。但在跨界融合的路上,民族元素的融入并非打开市场大门的通行证。韦旭阳和曾庆学这两个从大苗山走出来的年轻人,为民族传统文化如何有机融入现代商业进行了有益尝试。

  韦旭阳(右)向苗族奶奶学习刺绣技术。受访者供图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zonghexinwen/2022/0524/1076.html



上一篇:杂技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巧妙结合
下一篇:【来论】在艺术的激励和精神的延续中永葆党的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