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民族迁徙史印在衣服上:珙县出版苗族蜡染图谱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千百年来,珙县苗族蜡染百褶裙的基本格局保持不变:第一根白色横带代表祖先居住的浑水河(黄河),第二根白色横带表示他们生活过的长江,双重齿状形图纹表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千百年来,珙县苗族蜡染百褶裙的基本格局保持不变:第一根白色横带代表祖先居住的浑水河(黄河),第二根白色横带表示他们生活过的长江,双重齿状形图纹表示高山,菱形图纹则表示大西南。图纹格局反映了苗族壮阔的迁徙历程以及怀念故土的情怀。他们把历史穿在身上,代言了这个民族流淌在内心不曾说出的情愫。

除了百褶裙上的图纹,苗族的蜡染普遍使用哪些图纹,这些图案又含有怎样的寓意?

5月9日,宜宾珙县文广旅局工作人员杨友元介绍,《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较为全面的呈现了珙县苗族的蜡染图纹的样式类型、寓意、采集地点、衣物原型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典型的代表性,通过这些图案,可以一窥苗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审美。

据悉,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国学者葛维汉就曾在珙县王武寨地区收集蜡染制品,但未见有文字记述;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水向收集编著的《四川苗族蜡染》一书出版,弥补了四川蜡染无集成的空白,但受制于当时的排版印刷技术等条件,图纹的清晰度不够并缺乏解释和说明。

如今,珙县苗族蜡染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的传承该遗产,特成立了工作组,囊括民俗、美术、非遗等各领域专家,对县内的蜡染制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存档。此图谱在呈现图纹原貌的基础上,归纳了几大类型,总结了美学特点,更为突出的价值在于对图纹的含义进行了探究,通过采访民间艺人、诉诸文献、翻阅古歌和民俗传说、求教专家等,使得蜡染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加明晰。

有些植物图纹经常出现在苗族古歌和传说中,比如《指路歌》写道:“你翻越苦蕨坡,回到祖先故地,从此苦蕨维你命,只有苦蕨养你身”;《苗族迁徙史歌》唱述:“只要还剩一根藤蔓,我们也要生存下去……”由此蕨芽纹、藤蔓纹很自然的成为普遍的图纹之一。

最有特色的当属铜鼓图纹。铜鼓是苗族古老而别致的文物,集礼器、重器、乐器于一身,是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铜鼓的造型、纹样与珙县苗族的蜡染题材造型风格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蜡染处处显露出铜鼓的影响。

此外,螺旋纹、山纹、纺车纹等反映了山地文化的特征,太阳纹、阴阳五行纹、蝶纹具有图腾式的宗教意象;鱼纹、豆纹、蛙纹表达了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祈求;汉族万字纹、十字纹、寿字纹、太极纹体现了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李炳泽曾向该图谱的收集者黄富美表示,珙县的苗族蜡染图纹风格与贵州的苗族蜡染图纹完全不同,应保持其艺术个性,保护、研究、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将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珙县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挖图谱的美学和文创价值,为珙县乃至整个川南的人文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自《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zonghexinwen/2021/0512/700.html



上一篇:何占豪:雅俗共赏的艺术
下一篇:音乐要有民族的“根”才能响亮,纪念丁善德诞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