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爱人民所爱 美民族之美(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人物小传 胡松华,1930年12月生于北京,男高音歌唱家。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艺委会副主任、合唱队长,中国交响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人物小传

胡松华,1930年12月生于北京,男高音歌唱家。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艺委会副主任、合唱队长,中国交响乐团一级演员。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任独唱,在中国首部音乐故事影片《阿诗玛》中录唱阿黑全部唱段,在原创大型歌剧《阿依古丽》中饰演男主角阿斯哈尔。演唱的《赞歌》《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塔吉克牧人之歌》《吉祥酒歌》等歌曲深受欢迎,获中国金唱片奖、40年广播首唱“五洲杯”金曲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我最喜欢马,因为它有一种一往无前、吃苦耐劳的品格。”冬日午后,胡松华在采访中说。

确实,在这位老歌唱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马的“踪迹”:微信名叫“老马”,头像用的是白色老战马;家中摆着形态各异的马的雕像;新近完成的画作上,五匹骏马长鬃飞扬、四蹄生风……

胡松华属马,犹如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在音乐天地里驰骋了七十载。

“书画乃有形之歌声,歌唱乃有声之书画”

从《森吉德玛》到《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胡松华演唱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蒙古族风格歌曲。

胡松华是家中长子,父亲是位老中医兼书画家,一心一意要将他培养成画家。从6岁开始,便送他到国子监上学。同时,请赵梦珠、徐凯、金毓远三位画师上门授课,一学就是13年。

“师从名家,其艺也精”,多年勤学苦练,胡松华打下了扎实的书画功底。及至进入北京第五中学就读,音乐老师马常蕙发现胡松华有一副好嗓子,极力劝说他担当《黄河大合唱》的领唱。“不能吃开口饭!”老父亲不同意,胡松华只能回绝了马老师的苦心安排。

怀着“画遍四方”的心愿,后来,胡松华背着画笔,坐了一天一夜火车,来到河北正定,成为华北大学的一名学生。1949年5月23日,即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周年之际,学校文工队成立。特派胡松华设计了队旗,这算是他到解放区的第一幅书画作品。除了写标语、办校报,胡松华还主演了秧歌剧《兄妹开荒》等,独幕话剧《粮食》《打得好》,生动地塑造了八路军连长等人物形象,随后他被选调到华大文艺三团工作,吃上了“张口文艺饭”。

“书画乃有形之歌声,歌唱乃有声之书画”,虽然没有实现儿时的梦想,但书画仍是胡松华的一大业余爱好,每每有人问他养生的方法,他总是笑答:“不过是多年来坚持书、画、歌三艺互助养气罢了。”

“要唱好‘马背歌曲'必须体验马背上的感觉”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一曲《赞歌》,胡松华在国内外演唱了数千遍,打动了一代代人。

这首歌诞生在一夜之间。1964年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主创人员和部分主要演员住在老西苑饭店内,日夜奋战。临近公演的前一天夜里,总指挥部要求,为增强喜庆气氛,增加一首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男高音独唱歌曲,以舞伴歌。

谁来完成这个任务?一是考虑到胡松华刚从内蒙古草原体验学习回京,二是5年前,他的第一首成名曲,号称“草原梁祝”的蒙古族歌曲《森吉德玛》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总指挥部和导演团音乐组长时乐濛等当即决定:让胡松华上!为此,胡松华连夜创作。黎明时分,这首歌诞生了,定名为《赞歌》。由作曲家赵行达伴乐、配器,经过三天紧张排练,这首歌在舞台上就通过了审核。

临近公演,胡松华恳请时乐濛同志:“让我的老师哈扎布参演几场《赞歌》吧!”哈扎布很欣赏《赞歌》中新长调和短调的大胆“联姻”,欣然参演。

“要唱好‘马背歌曲'必须体验马背上的感觉”,胡松华说,哈扎布是他在内蒙古结识的,当时胡松华跟着哈扎布系统地学习了古典牧歌长调歌唱技艺,在马背上边放牧边学唱长调。“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就是五夜也编创不出《赞歌》。”胡松华说。

能声情并茂地演绎我国各民族风格的歌曲,外国歌剧咏叹调也照样唱得轻松自如,听过胡松华歌唱的人都会诧异:为何同一歌喉演唱,风格却变化万千?胡松华总结为“广学古今中外法,扎根边疆保元真”的创作方法。

几十年间,胡松华深入48个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不断汲取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通过多年的拜师学艺,胡松华熟练掌握多种传统和民间演唱技艺,被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zonghexinwen/2021/0319/546.html



上一篇:世界智商最高的4个民族,2个富得流油,2个强悍
下一篇:走进楹联学会: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传播社会主义核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