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艺术》编辑部征稿[10/30]
- · 《民族艺术》杂志社刊物[10/30]
- · 《民族艺术》期刊栏目设[10/30]
- · 《民族艺术》数据库收录[10/30]
- · 《民族艺术》投稿方式[10/30]
- · 民族艺术版面费是多少[10/30]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方法与理论学术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8年1月20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方法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民族艺术》杂志社、《马克思主
2018年1月20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方法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民族艺术》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杂志的20余名专家学者结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十九大报告,围绕在美学上如何表述和阐释“美好生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美学和艺术领域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展开研讨。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教授指出,当下的许多问题不是经济发展所能解决的,而是与人民的情感和情感结构密切相关,情感成为社会生活中“看不见的手”。“美好生活”是涉及整个人文学科的一个总体性概念。要从美学的角度形成对中国当下主要矛盾以及人民的期待和渴望的理论表述,就要回到马克思“美的规律”的主张,同时也要注意到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便是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创作的作品也有可能是异化的。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想象的、怀旧的,也有创造性的生产与实践。
《民族艺术》杂志主编许晓明指出,美学和艺术越来越多地进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在今天的乡村建设中表现尤其突出,面对当代艺术和艺术现象要有人类学的关切与视角。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指出,讨论、阐释“美好生活”要注意“人民性”问题,要从学术上激活“人民”“人民性”概念,并强调“美好生活”是扎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具有多样性,我们要着重关注美学和艺术介入生活建设的成功案例。
与会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热烈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了立足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建设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共识,并就文化经济时代如何密切关注文学艺术和文化的新变、紧扣时代精神、凝练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问题与理论话语、推进研究方法创新等提出诸多新见。
2018年1月20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方法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民族艺术》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杂志的20余名专家学者结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十九大报告,围绕在美学上如何表述和阐释“美好生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美学和艺术领域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展开研讨。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教授指出,当下的许多问题不是经济发展所能解决的,而是与人民的情感和情感结构密切相关,情感成为社会生活中“看不见的手”。“美好生活”是涉及整个人文学科的一个总体性概念。要从美学的角度形成对中国当下主要矛盾以及人民的期待和渴望的理论表述,就要回到马克思“美的规律”的主张,同时也要注意到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便是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创作的作品也有可能是异化的。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想象的、怀旧的,也有创造性的生产与实践。《民族艺术》杂志主编许晓明指出,美学和艺术越来越多地进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在今天的乡村建设中表现尤其突出,面对当代艺术和艺术现象要有人类学的关切与视角。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指出,讨论、阐释“美好生活”要注意“人民性”问题,要从学术上激活“人民”“人民性”概念,并强调“美好生活”是扎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具有多样性,我们要着重关注美学和艺术介入生活建设的成功案例。与会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热烈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了立足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建设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共识,并就文化经济时代如何密切关注文学艺术和文化的新变、紧扣时代精神、凝练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问题与理论话语、推进研究方法创新等提出诸多新见。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qikandaodu/2021/0804/886.html
上一篇:民族传统体育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方向
下一篇: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共生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