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特点现状与潜力发掘研究

来源:民族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着缤纷各异的文化,这使得民族地区成为我国文化资源的宝库。伴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研究渐热。然而,对于民族地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着缤纷各异的文化,这使得民族地区成为我国文化资源的宝库。伴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研究渐热。然而,对于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的研究显得明显不足。今天,我国政府正积极拉动民族地区文化消费,启动了民族地区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加强关于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国外研究文化消费的理论伴随着20世纪中期以来对于消费社会的研究升温而升温,这一理论的发展密切结合了文化消费不断兴起以及物质消费文化化的消费发展趋势。早期阶段,马克思前瞻性地关注了商品符号价值作为消费对象的社会现象,这可被视为文化消费理论萌芽。中期阶段,法兰克福学派以精英视角对“文化工业”中的大众文化消费现象进行批判;凡勃伦、齐美尔、洛文塔尔、布尔迪厄等人把文化消费和社会结构、阶级、权力等联系在一起;以1970年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出版为标志,消费社会理论成型,标志着对符号消费(物质消费符号化/文化化)的批判理论生成。后期阶段,辩证反思与视角多元的文化消费理论不断建构:很多学者对于此前的批判性理论进行了反思,以乐观积极态度重新审视文化消费,从自我实现、文化再造、生活美学、创意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多元视角进行探讨。

在我国,1985年的全国消费经济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文化消费”概念,文化消费问题从1987年起成为消费经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21世纪初,国外“消费社会”理论引起国内学界关注,加之从2000年起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正式起步,学界对于文化消费的研究迅速升温。自2010年开始,我国政府倡导扩大内需,此后文化消费理论建构也随着文化消费的发展而进入了“快车道”,学者们或引介国外理论,或关注国内现实,从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结合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关注文化经济增长。(1)徐望:《文化资本和消费社会双重视阈下的文化消费研究述评》,《新闻战线》2018年第2期。

在文化消费研究中,民族文化消费研究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涉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文化消费的社会整合与民族心理建构功能、民族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等,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特点

(一)民族文化消费多具有超消费的文化心理意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客观因素即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生产力和社会历史等因素,主观因素则在于民族文化心理,这是一种基于“想象的共同体”(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之上建构的具有高度同构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格尔茨(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深刻分析阐释了这种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提供了一种民族志和民族文化的研究方式,揭示了文化的民族心理结构意义。任何民族的文化心理都具有层次复杂且衍义丰富的架构,既有层叠积淀的历史文化层,又必然无时不刻不受时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各种“文化混血”和文脉变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民族文化心理具有相对稳定性,诚如丹纳所言:“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露的心情和精神本质,在最后的子孙身上照样出现。”(4)[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6页。一个民族原生的原初形态的文化心理结构往往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经过了反复取舍和不断改造而积淀下来,因而适应了各种文化形态,成为一种既具有深层结构又相对稳定的成分。但也不能说,民族文化心理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交互作用之下,其中和时代文化要求相融的成分会发展得更好,而相悖的成分就会被抛弃。其必然位于历史(时间)纵坐标和社会(空间)横坐标共同建构的时空坐标系中以优化的原则不断更迭演进。

研究民族文化消费无论如何无法逃脱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范畴,研究者们也必然会发现:民族地区民众的各种文化消费行为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经济活动,这类行为本质上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消费者所追求的不仅仅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活动,其所追求的更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符号价值,因此,文化消费者通常具有丰富的超消费的民族文化心理意义。少数民族人民对于其民族传统服饰的消费就超越了通常的服饰消费的意义,应当被视为传统民族文化消费——尽管这些服饰工艺繁复、穿戴不便,舒适性和功能性都不如现代服饰,但是这些服饰被保留至今的深层原因正是民族文化心理延续和巩固的典型写照,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直观反映;少数民族欢度丰富多彩的节日,举办各种盛会、仪式时对于衣着服饰、节日饮食等的消费,都是为了巩固民族记忆、深化民族心理认同的文化消费,不能被视为一般的衣食消费,而节日期间开展的歌舞游戏、体育竞技等活动,就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外化;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艺和工艺,始终是少数民族人民文化消费的重心,诸如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藏族唐卡、苗族银帽等,不但是该民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颇具标识性的民族文化符号。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qikandaodu/2021/0223/485.html



上一篇:探究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乌兰牧骑舞蹈
下一篇:民族元素公共装饰艺术以唐卡浮雕的探索为例

民族艺术投稿 | 民族艺术编辑部| 民族艺术版面费 | 民族艺术论文发表 | 民族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民族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