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艺术》编辑部征稿[10/30]
- · 《民族艺术》杂志社刊物[10/30]
- · 《民族艺术》期刊栏目设[10/30]
- · 《民族艺术》数据库收录[10/30]
- · 《民族艺术》投稿方式[10/30]
- · 民族艺术版面费是多少[10/30]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研究——以大连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当下,以我国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开发创作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消费者中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具有高素质
当下,以我国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开发创作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消费者中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具有高素质文化和修养,是此类文化产品最具开发潜力的受众群体,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消费热情,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唱、演奏、述说、人体动作和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来表现生活的艺术,它通常包括了舞蹈、音乐、话剧、曲艺、杂技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属于“传统表演艺术”,总计有768种民间艺术,占我国非遗总数的56%。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中的中国民间艺术有46项,占中国入选代表作项目总数的51%。目前,大连地区音乐类非遗共有46项,有复州皮影戏、金州龙舞、复州东北大鼓等。
二、大连地区高校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消费情况
(一)问卷调查对象及内容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大连艺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警察学院等十多所高校。2016年6月,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回收391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五个部分: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的参与程度、非遗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消费细节、所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情况以及对以互联网为平台提升传统文化认知度的看法。
(二)问卷情况描述
1.大连地区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被访问者女生比例略高,高年级占到61.86%,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城市。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学校类型较为全面,且所占比例也比较均衡,绝大多数学生每月消费水平在500到2000元。
2.被访者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参与情况
只有2.75%的被访者对此类非遗项目非常了解,近半数学生对此并不熟悉。对民族艺术非常熟悉的青年群体,他们更多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和手机客户端使用率最高)和学校来获取相关知识。到民间艺术发源地感受原生态的艺术表演、走进剧场看演出、观看影视剧作品以及参观博物馆,这几项文化活动比较受年轻人欢迎。
3.被访者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情况
近一半比例的被调查者在上一年中从未消费过此类产品,只有一成多的学生有过3次以上的消费经历,这一结果与学生每月用于此类产品消费额度的调查结果基本符合。有文化消费的群体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每月消费额度不足100元,结合对大学生每月生活费额度调查显示,学生每月消费水平高低并没有影响此类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就是说即便一位学生的月生活费较高,也没有因此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额度。学生选择文化消费行为的缘由令人欣慰。为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比例占到七成,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出于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面对种类繁多的民族艺术类文化产品,最能影响年轻人消费行为的因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另有半数的被调查者会将文化产品是否具有创新考虑在内。学业任务繁重、认为此类文化消费可有可无、不感兴趣等这些主观因素会抑制学生的消费行为。同时,缺乏产品宣传信息、价格高、娱乐性差、难理解等客观因素也会导致消费行为失败。对音乐类产品而言,流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最大的竞争者。
4.被访者所在高校开设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状况
近一半的受访者所在高校开设过相关课程,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学校是否开课并不关注。对于所在高校从未开设过此类课程的学生,他们大多数表示希望开设。调查发现,听过此类课程的学生对艺术的认知程度略高。
(三)问卷分析
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大连地区高校学生对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的了解及消费状况。男女生的艺术参与度比例相当,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艺术活动,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参与率略高于理工类学生,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的消费能力略高。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优秀民族艺术在今天大学生的生活中是存在的,但了解的深度广度不够,尤其对本地区民间艺术的发展及传承关注度较低。当今网络资源是大学生认知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愿意通过视听感官感受艺术、体验文化,近距离地观察这些从历史走到今天的杰出的人类文明。大学生选择消费艺术的原因是渴望艺术能够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更有一种民族责任心。他们并不十分看重品牌及名人效应,但会关注创新点,文化消费理念较独立,并不盲目从众。然而,这一群体对于文化产品的实际消费能力却比较低,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参与艺术的热情?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网址: http://www.mzyszz.cn/qikandaodu/2020/1113/399.html
上一篇:民族精英与当代村寨歌舞乐发展
下一篇:笙与昆曲的和谐哲学